劉斯奮所捐《東坡先生啖荔圖》。
  位於五仙觀旁的主體場館明年下半年正式對外開放
  本報訊 (記者方晴 通訊員 周小莉攝影報道)近日,定位為“嶺南文化大觀園”的南粵先賢館建設取得新進展,位於五仙觀旁的主體場館將於今年底完成建設,並於明年下半年正式對外開放。與此同時,布展籌備工作亦已啟動,劉斯奮、陳永鏘、盧延光、方土、莫各伯、紀光明、孫戈、黃穗中等嶺南詩書畫名家決定把以南粵先賢為主題創作的作品捐贈該館以示支持。這批珍貴館藏有望在首個主題展覽上向市民展出。
  詩書畫詠賢:
  求形似更求神似
  2011年,廣東省人文藝術研究會組織了141位廣東省書畫名家和國內世界名家,為56位南粵先賢創作了112幅先賢畫像和詠賢詩書。作品以56位“南粵先賢”為題,其中有蘇軾、孫中山等南粵名人,也有為南粵做出巨大貢獻、但尚未為世人廣泛知曉的眾多賢者。為了還原南粵先賢的歷史形象、確保作品真實嚴謹,研究會和詩書畫家對每一位先賢都作了深入研究。
  為先賢造像,求形似更求神似。盧延光的《新理學開山祖周敦頤》傍荷塘而席,繪出《愛蓮說》中對“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風骨;方土的《禪宗六祖慧能》雙腿盤屈打坐入定,下書其名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劉斯奮筆下的蘇軾如記載般“腰粗十圍”,一手搖蒲扇,一手啖荔枝,“寄至味於淡泊”。
  策展人之一、廣東省文聯藝術館首任館長、書畫家莫各伯介紹道,研究會邀請了詩、書、畫三個領域的專家團隊為作品把關,從人物畫像的服飾髮型到書法作品的藝術水準,從人像草圖、詩詞草稿到書畫成品、展出都進行了反覆觀摩、推敲、修改,每幅作品都經歷至少三次審稿。“如果作品反覆修改還是不過關,我們還要換人重作。”
  劉斯奮倡捐:
  “作品找到最好歸宿”
  “南粵先賢畫像暨題詠作品展”一經展出,便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三年巡迴展覽後,適逢南粵先賢館即將落成,廣東省人文藝術研究會會長劉斯奮率先向該館捐贈為展覽創作的《東坡先生啖荔圖》、《詠康有為》兩幅作品,並倡議參與活動的詩書畫名家共同響應。目前,著名畫家陳永鏘、盧延光、方土等已加入捐贈行列。
  “南粵先賢館是這批作品的最好歸宿。”劉斯奮表示,以詩、書、畫三種藝術形式“跨界合璧”歌詠南粵先賢全國罕見。集中收藏於南粵先賢館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品的藝術與社會價值。
  記者從越秀區獲悉,南粵先賢館是廣東省大型的人物紀念專題博物館和廣州市重點文化建設項目,位於五仙觀旁。主體場館將於今年底完成建設,並於明年下半年正式對外開放。
  據悉,這批主題詩書畫精品有望成為南粵先賢館首批珍貴館藏,館方將把這批作品作為開館的第一個主題展覽,併在每年的開館月定期展出,供市民欣賞。越秀區博物館館長吳麗華表示,詩書畫作品可讓更多市民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瞭解南粵先賢的生平,比純文字介紹和人物雕塑更有“看頭”。越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曉丹表示,“這批詩書畫作品豐富和提升了南粵先賢館的館藏和展品,可讓市民游客更直觀地認識南粵先賢。”
  名家語錄:
  把作品捐贈給南粵先賢館,讓老百姓通過詩、書、畫知曉這座城市的歷史,對藝術家來說,是個人社會價值、作品歷史價值的最大體現。
  ——盧延光(廣州藝術博物院原院長、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原主席)
  繪畫創作能帶領公眾真正走進歷史,這是文字和攝影所達不到的效果。這次創作完全是書畫家們的自覺參與,精神可嘉,反映出廣東藝術創作隊伍強烈的責任心。
  ——方土(廣州畫院院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從歷史空間來看,這批作品不僅是一次展覽,更代表著對南粵先賢的敬仰和當代人的思考反省,對嶺南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紀光明(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專職副主席)
  一個畫家的評價離不開其作品的市場價值,但藝術創作不僅僅是“錢”的事情。藝術家以藝術創作回饋社會義不容辭。
  ——孫戈(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原標題:名家書畫為南粵先賢館點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fllprd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