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河春天裡 幸福歌走起
  2014沈河民生務實前行(三)
  沈河幸福歌
  煥然一新的福陵社區廣場和博物館
  三位年近八十的老黨員依然堅持志願巡邏
  什麼是社區?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人,對社區的定義也有不同的解讀。
  在書本里,社區是個制式化的概念——它是某一地域里個體和群體的集合。在辭典里,“社區”來自拉丁,是指共同的東西和親密的伙伴關係。
  而在沈河人的眼裡,社區不是束之高閣的概念,社區也不單單住著親密的伙伴。社區是一個符號,也是個讓所有住在裡面的人感到快樂,並且幸福感十足的貼心網格。
  草叢裡變出博物館
  福陵社區是沈河區最東部的社區之一,因為和大名鼎鼎的清福陵為鄰,所以社區里住著近千名滿族同胞,他們大多是守陵人的後裔,在這裡安家落戶,生活至今。雖然緊挨著清福陵,但是多年以前,福陵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似乎像小區旁邊的三環路一樣,把福陵社區和清福陵分成毫無關聯的兩半。
  事情從2013年開始有了改變。
  2013年,福陵社區特色文化提升改造工程啟動,短短幾個月,一個乾凈整潔的廣場、一座載滿了滿族文化記憶的社區博物館和三個極具滿族特色的工作室露出真容。翻天覆地變化的幾個月里,福陵社區書記黃來英和整個社區居民見證了“草叢裡變出博物館”的奇跡。
  “以前這個地方是個廢棄的工廠,根本沒人來。”黃來英站在廣場中間,向我們回憶著腳下這片土地過去的樣子,“現在廣場的地方以前都是草,最高的都趕上一人高了。環境還不好,據說還有蛇,小孩都不敢來這裡玩。”過去這裡糟糕的環境給黃來英留下深刻形象的記憶。“去年剛開始改造的時候,每天施工都有居民圍著看,大伙就想看看自家門口這塊地方會改造成啥樣。”黃來英說,“改造結束的時候,大家看到原來長滿草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大廣場,都特別高興,咱們當時的施工效果圖,都被居民拿回家收藏了。”
  民族文化在社區得以傳承
  草叢變成了廣場,這隻是福陵社區文化提升改造的第一步。在廣場的東西兩側,滿族文化的傳承有了獨立的場所。
  廣場的東側,沈陽市滿族民間剪紙名家趙文博工作室、遼寧省滿族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肇恆昌工作室和沈陽市滿族中學滿族文化教學點,三個傳播滿族文化的工作室依次排開。這裡免費為居民舉辦剪紙培訓、滿語學習、民間故事說講。黃來英說:“這三個工作室,不僅能讓參與活動的社區居民感受到滿族文化的魅力和創造力精髓,也能把滿族的文化傳承下去。”說著,黃來英拿起來放在展示柜上的一個荷包,“你看,這就是咱們居民自己手工繡的。”荷包上面,工整地繡著“福陵社區”四個字,紅底黃字充滿民族氣息。
  廣場的另一側是福陵社區文化提升改造工程的重頭戲——福陵社區滿族民俗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並不是我們新建的,原來這裡是個廠房,我們接手改造的時候,連窗戶都沒有了,就剩下一個框架。”黃來英介紹著這座建築以前的面貌,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已經是一座煥然一新的“滿族文化記憶時光機”。
  走進博物館,許多在滿族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在這裡變得生動、直觀起來。從滿族的日常民間服飾到婚俗,從滿族粗獷的剪紙藝術到一本本代代相傳的家譜,滿族的民俗文化在這裡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走到滿族居住展區,黃來英指著火炕上的一排物件說:“這裡面所有的物品都是咱社區居民捐出來的,幸虧當時他們都留著,否則現在都沒地方找了。你看看這嘎拉哈,都是滿族傳統的玩具。”
  一座滿族民俗博物館,承載了許許多多面臨失傳的滿族民俗文化。據黃來英介紹,一個社區擁有一座民俗博物館,這在沈陽甚至遼寧省還都是首創。並且博物館完全免費對居民開放,就是希望更多人能瞭解滿族的文化,促進民族間的理解和和諧。
  在博物館出口的屋頂上,福陵社區還放置了一面“啟運鼓”,黃來英說,一到節日,居民們都排隊來敲鼓,預示著新一年的國泰民安、幸福生活。
  社區老黨員 志願服務堅持多年
  在沈河,並非每個社區都緊挨著福陵,所以特色社區的建設從來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沈河區大南街道的紅巾社區,就有這樣一群人,用五年如一日的行動,把社區變成了充滿人情味的“小網格”。
  走在紅巾社區,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金秀英關愛黨支部”。幾位退休的老黨員在一起,組成了這個“特設黨支部”,這在全國都是首創。這個集體里,黨支部書記呼澤範今年78歲,金秀英77歲,周繼純78歲,李德英80歲……就是這樣一群老人,讓這座有著28年房齡的老舊小區,煥發著不一樣的青春光彩。
  據呼澤範大爺介紹,黨支部在2009年最先成立了“治安巡邏隊”。“紅巾社區是開放小區,人員流動性大,2009年丟自行車的現象特別嚴重。我們巡邏隊成立之後,20來個人輪班在巡邏,從早晨八點到晚上五點,上午三次下午三次。從09年到現在,無論颳風下雨,一天都沒耽誤過。”治安巡邏隊的效果立竿見影。呼大爺說:“從治安巡邏隊成立以來,我們負責的區域一輛自行車都沒丟過。”“年輕人都說,你們也不能跑也不能抓賊的,咋管住小偷的呢?”呼大爺說:“我們雖然不像年輕人一樣能跑,但我們能看能聽能說,紅袖箍一戴,咱也有震懾作用,畢竟邪不壓正嘛。”說完,呼大爺和其他兩位同伴都會心的一笑。
  治安巡邏隊只是呼大爺和他的伙伴們志願服務工作的一小部分。他們還成立了“李德英公共設施養護隊”。“我們負責的範圍內有2個廣場、1片綠地,49棵樹和6盞路燈……”對於自己的志願服務設施,李德英大爺如數家珍。李德英大爺說:“我們養護隊的隊員也都是自願參加,志願服務,每棵樹每個凳子都有責任人,確保公共設施維護到位。”每年5月養護隊員為長方木椅刷油,7月為樹木剪枝,10月末給大樹粉刷樹圍,多年下來,志願服務在紅巾社區已經規範化、制度化。
  除了日常的治安和設施維護,金秀英關愛黨支部還是社區里的“調解員”,誰家兩口子吵架了,誰家水管漏了,誰家鑰匙沒地方放了……這些問題找到他們這裡,全都能幫助解決。
  紅巾社區有個特別的鄰居——五愛市場,繁榮的商業也為社區帶來了很大的流動人口。但是在紅巾社區志願服務里,沒有“外人”之分,去年中秋節期間,紅巾社區舉辦了鄰裡家宴,不管是老居民還是新鄰居,人人都帶來了自家的拿手菜,其樂融融地圍在一起分享著彼此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儼然,志願服務、鄰裡互助已經成了紅巾社區社區建設最大的特色,在紅巾社區幾位志願者大爺的口中,反覆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都是老黨員,做志願服務就是為了服務居民。”
  從幸福“網格”到幸福沈河
  無論是清風滿韻的福陵社區,還是充滿關愛的紅巾社區,都只是沈河特色文化社區建設、幸福工程建設中的滄海一粟。近年來,沈河區堅持用特色文化牽引和諧社區建設,“用文化凝聚人,用文化引領人,通過社區特色文化的塑造,打造社區居民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家園,提升居民幸福指數”是沈河區不變的指導思想。以多福社區“福文化”為代表,2013年,沈河區投入1200萬元啟動完成了五個特色文化社區建設,挖掘社區的歷史積澱和文化特色,有了紅巾、溪林、三八南、山東堡、福陵社區等一大批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的特色文化社區。讓沈河居民最大限度的共享文化生活的魅力,感受幸福生活的韻味。此外,沈河區還專門建立了社區建設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3年內累計投入達2.4億元,既實現了社區“路平,草綠,門嚴,燈亮”,又切實提升了“文化民生”的凝聚力、感召力。
  2014年4月,沈河區社區“還權、賦能、歸位”等10項工作成果被評選為“2013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接踵而來的殊榮是對沈河人深耕社區、醞釀幸福的最好證明。
  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記者 胡凱 趙小博 特約記者 劉蓉  (原標題:扮靚小“網格” 幸福全沈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fllprd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